2022-10-28 00:52:32
#刘德华##9月3日刘德华抖音演唱会#
哈喽大家好,时隔两周之后续上安徒生童话,有些故事还没讲完,有些内容值得深挖。
比如今天要读的《各得其所》,最初于1853年发表,是安徒生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童话式速写。
写作动机也很有趣,安徒生在手记中记载:诗人蒂勒对他说,写一起“关于把一切都吹到它恰当位置上的笛子的故事吧”。
因此就有了这么一篇“笛子入袋”,各得其所的童话。
其实每当遇到类似“上价值”的经典,故事、小说、电影之类,我都会先入为主地担心两件事:
说教的意味会不会太强?
当初的价值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?
在反复阅读之后,我得到了积极的反馈,所以大家可以放心“食用”。
01
简单来看,整篇故事就讲了一句话:各得其所。
男爵老爷们打猎时,把一个放鹅的小姑娘推进泥坑里,笑称这是“各得其所”,因为牧鹅女就该“滚到泥巴里去”;
一个流浪的小贩看见了,伸手把牧鹅女拽上来,他认为这才是“各得其所”;
小贩去老爷们的公馆,只配到仆人们住的地方卖货;酒池肉林中的少爷们叫他过去,只为开他玩笑取乐。当小贩走出公馆的时候,他说公馆里太不自在,他的“各得其所”是宽广的大路;
牧鹅女对楼上表示+1;
短短六年光景,小贩在救牧鹅女时插下的柳枝生根发芽,“老爷们”吃喝玩乐败光了家产。
小贩却买下公馆并娶了牧羊女,尽管他们过得很幸福,但这里没有出现“各得其所”。
反而是在100年后的“今天”,大湖变沼地,公馆变废墟,老柳树变成传说,小贩和牧鹅女的后代成了富有的贵族,“各得其所”成了他们新豪宅里的格言。
豪门更迭,时代变迁,最常出现的事情就是“价值重估”:
当初老公馆里的名画,今天只配出现在仆人住处的走廊上,包括这个家族的始祖——牧鹅女和小贩的画像。
在今天的少爷们看来,不仅这对画像没有价值,祖父母也不配做这个家族的人,因为他们的出身卑贱。
在这篇故事里,安徒生用柳枝-柳树-老柳树-笛子把一百来年的光景做成个几个时空切片,对各个时期的人物进行了素描。
而不同语境下的“各得其所”,就是我们解读的核心。
02
我们先来看中文里的“各得其所”,成语出自《周易·系辞下》:
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
这句话省略了主语“神农氏”,大致是说:
神农氏在中午开设集市,招引各地的人们,聚集各地的货物。大家交换物品之后离去,人们获得了各自需要的东西。
表明神农氏(炎帝)的时候已经出现了“物物交换”的现象,而且这个市场多少有点亚当斯密的意味——人们各自生产,相互交换,市场用“看不见的手”来为物品定价。
这里就有个问题,在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货币情况下,大家怎样衡量“价值”?
市场提供的方法是,人们只有在认同东西价值的情况下才会交换,各得其所表示自己的需求被满足,所以大家各取所需,又都得到满足。
在安徒生的故事里,小贩贩卖货物,牧鹅女养鹅,就是在培养自身的价值,靠自己的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。
所以小贩们的各得其所就是,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认可和兑现。
至于初代老爷们,他们的公馆和财富从何而来,我们不知道;或许还有种可能,他们本来就不是富一代。
因此老爷们的价值评估方式自然不同,他们会讲出身,拼财富,搞各种门槛、台阶式的讲究。他们所谓的“各得其所”就是鄙视链那一套,你我天生有别,不要企图僭越。
大清亡了,精神“贵族”健在,而且生生不息,这就是我们肯定这篇故事的现实意义所在。
我看了一些读后感和解读,大部分都会肯定安徒生对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讽刺,但对故事结尾的理解并不一致。
有人说,世间万物自有其秩序,安徒生认为这个世界的秩序乱了,所以他让魔笛吹响,泥土归尘,诸神归位。
只能说,这样的理解恰恰是安徒生讽刺现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罢了。
如果世人万物都有一个本该存在的“归所”,那么这篇故事就失去了意义,老爷们的后代就该继续承袭爵位,牧鹅女和小贩就该继续流浪……
作者真正要表达的“各得其所”,有个真正决定其价值的前提,那就是“各尽所能”。
在短时间内,在一些时间切片里,社会的价值评估并不精准,人们会出现在不该出现的位置,价格会偏离价值。
但在更长的时空维度里,价格总是围绕价值本身,而不是各种“名头”,也就是所谓的价值回归。
商人靠努力经营和企业家精神,获得财富回报,而不是各种名头和遗产继承;经营是评估的尺度。
艺术家靠作品获取名声,哪怕有时候不被认可,时间会让世人看见他们的价值。
普通人,本应该凭努力和善良获取应有的回报,并他人尊重。
但常常并非如此,这是安徒生所批判的,也是这篇故事在今天依然具有意义的地方。
03
因为我们今天就处在一个社会快速发展和变迁的时代,旧有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被重塑,但还没有完全稳定固化。
不固化的好处就是,大家有机会各尽所能,发展自己的优势,努力各得其所;
不稳定的坏处在于,价格偏离价值严重,大家不能“各得其所”。
所以才会出现流量明星与科学家、富二代与小镇做题家等等事件,这些事件背后就是生活处境和价值观的割裂,你说不要僭越,他说请你下来,本质上就是对于“各得其所”的理解不同。
安徒生这篇故事,如果发生在今天,发生在“明星”这个群体里,有个极好的样本,那就是刘德华。
昨天,天王刘德华在某平台直播线上演唱会,最终观看人次将近4亿。
这个4亿是次数,不是人数,但依然让很多“流量”无法望其项背。
这当然是因为刘德华几十年演艺生涯积累的名气和路人缘,所以大家也会用“常青树”和“劳模”来评价他。
但了解刘德华的演艺生涯就会发现,除了努力和人品这些基本盘,他的名气和地位就是一个“各得其所”的故事,他的一生就是价值投资最好的案例。
近期来看,刘德华这场线上演唱会其实也是无奈,从前几年开始就一直不顺,先后经历了身体健康问题、意外坠马、疫情因素;
长期来看,他经历过出道即巅峰,巅峰却被冷藏;经历过一年13部电影的封控,因为自己投资电影失败;经历过偶像包袱指责,很晚才得到演技上的认可。
在这版《各得其所》的故事中,刘德华给我们提供了他的答卷:
《笨小孩》写的是出身,是奋斗,所谓老天自有安排就是《各得其所》中的笛子,只要一吹响,努力的回报终会到来。
《17岁》写的是回望,感恩贵人提携,感恩一路走来,感恩的粉丝喜爱,以及坚持唱下去,演下去的自己。
《如果有一天》写的是当下,物欲难填,生活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,我们还能如何自处?
那就是“人善天不欺”,我们依然可以努力把握那些最简单的道理,最基础的事情,最质朴的品格。
#北溪-1无限期关闭对欧洲意味着什么##男子悬崖边拍照突然抽筋坠崖#